您当前位置:沈阳市典当行业协会 >> 行业资讯 >> 浏览文章

    评论:商业银行才是校园贷正门 应明确可为不可为界限

    2017年05月23日 访问量:次 作者:佚名 来源:新京报

      如果继续一刀切“禁止金融进入校园”,继续试图幻想把金融关在校园之外,改变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实,只会形成掩耳盗铃的现实恶果。

      “武汉女大学生裸贷5000元滚成26万元”、“厦门大二女生不堪还债压力宾馆内自杀”……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制造校园“裸贷”案之后,最近来 自银行的正规军表示,将进入这个有需求没供给导致金融乱象的市场。中国建设银行(6.110, 0.00, 0.00%)、中国银行(3.630, 0.00, 0.00%)等商业银行相继推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贷产品。

      在银监会最近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,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对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进行了反思,并提出,正在研究如何让银行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贷款服务,“把正门打开”。

      2009年,银监会一纸“禁止向未满18岁学生发放信用卡”的通告,让所有银行“一刀切”地关闭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。此番建行、中行进军校园贷,意味着校园贷市场即将打开正门。

      之前的“一刀切”,是因为在面对连续几起学生消费信贷恶性案件之后采取的临时措施。但是经过这近十年的发展,学生对于消费信贷的需求显然并没有因为供给的阻断而消失。相反,这部分需求被部分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发现并利用。

      可是,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持续的供给空白,导致监管也处于空白状态,这进一步给了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乘之机。很显然,如果继续一刀切“禁止金融进入校园”,继续试图幻想把金融关在校园之外,改变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实,只会形成掩耳盗铃的现实恶果。

      正规金融机构进入校园,不仅仅是良币驱逐劣币那么简单,它们更重要的使命,是把这一事实上存在的金融需求市场,纳入正规的金融市场监管轨道上来;是协助学校推进理财教育、财商教育,让大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财和风险判断能力,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。

      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,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军。理性消费和创业资金需求是大学生群体的合理金融诉求,这应当被尊重,也是正规金融机构完全可以进入的市场。

      当然,对于这些首先试水的金融机构来说,也应当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。在消费信贷的方向引导以及风控设置上,面向学生的信贷体系应当和一般情况有所区 分。大学生尽管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,但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收入主要依赖家庭的供给,他们的消费承受能力有限。更为重要的是,处于校园中的他们判断能力也依 然还是有限的,面对新奇产品的诱惑,他们甚至会不考虑承受能力。如何在消费信贷的类别上进行限制,也是考验金融产品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。

    编辑:佚名

关于我们| 版权声明| 联系我们| 友情链接| 网站地图

本站主办:沈阳典当网版权所有:所有站内信息版权均为沈阳典当行业协会版权所有,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我协会许可。

地 址:沈阳市和平区 联系电话:024-22891399 辽ICP备:1号